按:我們曾經提到足夠的外匯存底能讓央行悍衛匯率,然而各國操縱匯率的貨幣戰爭中帶給各國出口商的好處最終大致抵消後,背後有它的機會成本在。本文作者指出外匯存底的意義是全民財富,央行存在的宗旨在「充分就業」與「穩定物價」,如果政府長期不斷以匯率政策補貼企業出口競爭力,台幣就不會升值,而一般受薪階級對國外商品因台幣應該要升值的購買力就會不斷地被取消。如果實際結果是民眾薪水不增,全民對外購買力也不增,央行雖用外匯存底賺了利息錢,但只一昧幫求企業增加出口,如此預設利益分配的不均,國人如何能單純以有高外匯存底為傲?
---
台灣曾經是全球外匯存底最高的國家。截至 2014 年 2 月為止,台灣排名仍為全球第六。過去常常可以看到媒體把台灣的高外匯存底形容成我們經濟奇蹟與驕傲。事實上,外匯存底與國家經濟實力強弱或出口競爭力並沒有任何關聯。高外匯存底某種程度上造成了高房價、低購買力與阻礙產業升級的負面影響。
外匯存底
是一個國家或經濟體的貨幣當局持有並可隨時兌換他國貨幣的資產,通常以美元計算。狹義而言,外匯存底指一個國家或經濟體的外匯積累;廣義而言,指以外匯計價的總資產,包括現鈔、黃金、國外有價證券等。但是,外匯儲備往往不是淨資產,不能視為可供國民直接分享的國家財富。
外匯存底常被誤為是經濟力的重要指標,但發行強勢貨幣的國家或經濟體,如美國,並不需要太多外匯儲備,因其貨幣可在國際外匯市場中流通;反而一些貨幣不在國際間流通的開發中國家,出於經濟發展的考量,或政治上的需要,需要握有大量外匯儲備以因應國際市場及政治情勢的波動。此外,一個國家或經濟體外匯儲備的多寡,也受其貨幣政策的影響:實施固定匯率或聯繫匯率的國家,通常需要握有較充裕的外匯儲備以穩定匯率。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簡單來說,外匯存底與國家、國民的財富無關,只是貨幣當局(央行)用來兌換他國貨幣的資產。然而對許多出口導向的開發中國家來說,外匯存底就成為政府壓低匯率的主要工具。
在沒有央行介入的情況下,當台灣出口商將產品賣到國外,收取外幣貨款後(一般來說是美金),會將美金換回台幣來支付採購成本、營運成本、員工薪資與發放股利等等。
註:經濟學 101:當供給大幅增加而需求不變的情況之下,價格將會下跌。在外匯市場上也是一樣。
彭總裁最喜歡的一句話,就是台幣匯率由市場供需決定(噗哧)。我們舉個簡單例子,假設台灣生產的貨物超級搶手,全世界都跟台灣採購大量商品。這時台灣外匯交易市場美元供給會大幅增加(因為世界各國都用美金跟台灣買東西)。在台灣市場對美元需求不變情況下,將使得美元兌台幣持續貶值(因為美元供過於求),如圖 1 所示,美元對台幣匯率由 30 下降到 20。
(圖1, 匯率與外匯成交量關係圖 製圖:Spark)
然而台灣產品出口超火熱的情況並不會永遠持續下去。當台幣兌美元持續升值,對國外客戶來說,採購台灣產品的價格變高了!舉個例子,今天一部 hTC M8 的手機售價是台幣 24,000;在美元匯率 1:30 時,美國客人只要用 800 美金就可以買到這隻手機。但如果今天美元兌台幣貶值到 1:20,這個美國人就要花 1,200 美金。
當匯率真的由供需決定,在出口持續暢旺一段時間後,將造成本國貨幣升值,進而影響國外客戶向台灣採購的意願。同時由於外國貨幣相對貶值,國外產品這時就變便宜了。我們把上面的例子反過來:假設 iPhone 原價是 800 美金,匯率在 1:30 的時候要賣 24,000 台幣;在 1:20 的時候只要 16,000。這個時候進出口的形勢將會逆轉,台灣對美國貨物(iPhone)需求增加,美國對台灣貨物(M8)需求減少,最後達成一個平衡狀態。
但彭總裁不會讓這種情況(台幣持續升值)發生,因為許多以出口為主的工商大老會不斷得進行國會遊說與媒體放話(實務上的操作請參閱美劇紙牌屋)。工商大老不斷強調台幣升值,經濟會被拖垮啦、出口會萎縮啦,失業率會增加啦等等嚇唬民眾與政府的言論。然後我們的彭總裁就會忘記之前一直強調的「台幣匯率由供需決定」這句話而開始進行干預。
回到經濟學 101,當供給太多造成價格下跌時,只要需求相對應的增加,價格就會回升。央行方面的具體作法是:開動台幣印鈔機(反正是他們在管的),在外匯市場上用熱騰騰的台幣大買美元。這個動作創造美元需求以及台幣供給。美元需求增加會讓美元升值,台幣供給增加造成台幣貶值,最後讓台幣重回 30,成功的滿足工商大老的期盼。
犧牲全民財富,成就央行傲人業績 事情絕對沒有這麼簡單跟好康。央行買回的美金變成台灣的外匯存底,對我們一般中產階級沒有任何直接好處,只有讓這些出口企業賺個荷包滿滿。更重要的是,買回美金時所釋放出的台幣,對一般受薪階級來說是致命的慢性毒藥。這些為了壓低台幣匯率所印出來的鈔票,同時壓低了我們對國外商品的購買力。
和我們最息息相關的直接例子就是能源價格,假設國際原油的價格是每桶 100 美金,當台幣對美元匯率是 20 的時候,每桶原油的台幣價格就是 2,000 元。但央行為嘉惠出口業而壓低台幣使得匯率貶值到 30,則每桶原油的台幣價格就變成 3,000 元。如果央行長期都採用政策性匯率補貼出口,一般受薪階級的人對國外商品的購買力就會不斷地被侵蝕。
根據
今周刊的報導,央行前副總裁、金融研訓院董事長許嘉棟拆解央行的獲利模式:「中央銀行最重要的收入來源是『利息收入』,這部分主要來自外匯存底投資國外資產的收益。影響收益的關鍵包括外匯存底的總量,以及國外資產的收益率,而收益率又與國外利率的高低息息相關。」因此,超高的外匯存底就成了央行賺錢的大資本。央行近年繳庫金額分別為 2008 年的 1,673 億元、 2009 年的 2,380 億元,2010 年到 2012 年,則上繳約 1,800 億元。
本來應該是全民的財富,最後卻成就了央行的業績。
不公平的政策,促成台灣經濟泡沫 超高外匯存底最嚴重的後遺症,是這些過多的台幣供給並未流入實體經濟,反而大量流入不動產或股市,推高這些資產價格。這幾年極低利率的環境,更是將房價推高到台灣受薪階級無法觸及的高水位。
根據最新的
國泰不動產指數,今年第一季新北市的房價出現罕見的下修,其他縣市則是漲幅趨緩。若再有較大的外部系統性風險,例如中國債務危機或烏克蘭戰爭,房價全面泡沫化的危機一觸即發。
根據主計處資料 2014 年 1、2 月合計平均薪資 65,028 元,扣除同期間消費者物價指數增加 0.38% 後,實質薪資為 63,103 元,仍不及 16 年前的水準(1998 年為 65,238 元)。換句話說,出口商因匯率補貼賺到的超額報酬,並沒有轉化成員工的薪資福利進而流入內需市場,而是停留在出口企業的內部或是加入製造泡沫的行列。
除此之外,壓低匯率的政策,意味著國家將資源壓注在出口業,這對其他非出口相關的企業來說並不公平。事實上內需跟出口的界線有時並不十分明確。鳳梨酥、夜市和日月潭茶葉蛋之前完全是內需,現在也為台灣賺了相當多外匯。因此均衡發展各產業相當重要,而非獨厚出口。
10A 總裁是怎麼練成的? 根
據今周刊 2011 年的報導,評選「A級總裁」的《全球金融雜誌》(Global Finance)雖然在美國發行,實際上隸屬於義大利的媒體集團 Class Editori Spa。該月刊「全球」發行量約五萬多本,與經濟學人的發行量相差 30 倍。發行單位從總編輯到作者也不過 28 名編採人員。至於「A級」的來源,
《全球金融雜誌》義大利籍總編輯費安諾表示:「我們沒有一套所謂的評分系統,所以我沒什麼東西可以提供給你(記者)。」
我們沒有一套所謂的評分系統
我們沒有一套所謂的評分系統
我們沒有一套所謂的評分系統
所以「A級」評比整個超神秘,連評審都講不出個所以然,那麼 10A 又有什麼意義呢?
從另個方面來看,央行的職責到底是什麼?美國國會賦予聯准會(FED)最重要的兩大任務(dual mandate),分別是「充分就業」與「穩定物價」。我們的央行在這兩大任務做得如何呢?
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的資料,2014 年 3 月失業率為 4.03%,居亞洲四小龍最高。
至於物價,國發會主委管中閔曾提出「台灣消費物價是亞洲最平穩」的說法。但根據蘋果日報的報導,這是因為各國基準年份的選擇不同造成差異,如果統一以 2011 年為基準,
台灣的物價漲幅僅小輸香港,超越大陸韓國與日本,顯然物價控管做得也不理想。
結論
- 外匯存底與經濟力或全民財富無關,只是央行用來調控匯率的工具。
- 為了補貼出口壓抑匯率,產生過多的外匯存底,將釋出等值的超額本國貨幣。最終將造成資產泡沫化與物價上漲,對受薪階級和非出口相關行業來說,是全面的結構性掠奪。
- 在央行的主要職能方面,台灣在物價與就業上的表象恐怕配不上「A級」的稱號。
之前有位央行總裁,任內也是廣受各界的好評。在他的長期超低利率以及無差別房貸政策下,曾經讓該國的經濟看似不可一世。傳奇最終還是畫下句點,就像泡沫要破滅一樣。最先倒下的是身處泡沫核心的不動產和銀行業,之後引起的巨大海嘯則狠狠的沖垮全世界經濟。
諷刺的是,這位總裁退休後還寫了一本暢銷書《The Age of Turbulence》(動盪年代),似乎在預告風暴來臨。更諷刺的是,台灣翻譯的書名是《我們的新世界》,很遺憾這個新世界一點都不美好。目前也有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認為,他的長期低利率與寬鬆房貸政策是造成金融海嘯的主要元兇之一。
對了,這位政策方向與彭總裁十分相近的先生,就是前前聯準會主席艾倫.葛林斯潘(Alan Greenspan)。同樣的戲碼會在彭總裁退休時重現嗎?
---
文 /
Spark, 本名王璿穎,台灣大學商研所及倫敦政經學院雙碩士,曾任外商投信投顧。本文獲「
有物報告」授權刊登,
原文在此。「有物報告」取名自「言之有物」,是一個內容深、觀點多、有時幽默的網路媒體,聚集了科技、財經、商業的業內人士,從專業的角度探討國際性的議題。
留言
張貼留言